训练只知道包干游,后程冲刺将一无所有!—— 40×50自由泳,标定你的目标时间!

后程加速,别忘了后程加速!很多教练在速度耐力训练中,会一直提醒选手关注这个练习环节。
为什么在中长距离的训练中,要养成这种后程加速的训练习惯?
皆因我们的肌肉系统、呼吸系统在持续性的高负荷训练过程中,能量转换形式,会随着游速的变化发生改变 。
我们经常在赛场中见到一些优秀选手,在运动能力加持下,完成最后的冲刺反超。
那么这种看似天赋的运动能力,可以通过正常的训练获得吗?
答案是显而易见的,完全可以!
今天,让我们进一步了解,后程加速能力的构建与训练方法!

这是1组40×50米自由泳的训练单元结构图
黄色为包干时间:3个阶梯式递减间歇小节。
橙色为目标时间(俗称训练成绩要求):7个强度小节,由2组阶梯式递增游速训练组成。
通过训练单元结构图,我们可以初步了解,这组有氧+混氧的专项训练思路,目标时间的线路轨迹,在中期第21-30个时,有一个游速缓冲阶段的呈现,但是在包干时间则进行了5秒的缩减,这种短间歇、中低强度的训练方式,可以稳控选手的心率均值,在保持一定负荷状态同时,缓解肌肉系统的疲劳程度。
下面,让我们进一步将40×50米自由泳的训练进行拆分解读。

第1个-第20个的50米自由泳训练架构
包干时间:
1-20个@0:50
这是一组宽松且稳定的间歇状态,可以帮助选手逐步适应技术动作节奏,提升游速。
目标时间:
1-4个#0:40
5-8个#0:38
9-12个#0:36
13-20个#0:34
通过4节的递增游速练习,帮助选手在有氧与混氧供能状态下,适应划频与划幅的技术动作变化,为第二阶段的加速提升做准备。

第21个-第40个的50米自由泳训练架构
包干时间:
21-30个@0:45
31-40个@0:40
以10个为1组的包干时间进行5秒的压缩,用于强化呼吸系统与肌肉系统的能力水平,逐步接近比赛后程的机能状态。
目标时间:
目标时间,由3个小节组成
21-30个#0:40
31-36个#0:35
37-40个#0:30
通过10×50米#0:40目标时间的自由泳短间歇匀速游,将第一阶段的肌肉系统与呼吸系统进行调节。
在进入最后10×50米时,包干时间同步缩减到@0:40,进入2个递增游速小节,游速分别为#0:35和#0:30目标时间,此时的训练负荷强度将与比赛需求同步,呼吸系统、肌肉系统进入混氧供能状态,乳酸开始大量产生,并在最后的#0:30目标时间小节达到高阈值状态。

这组40×50米自由泳的专项能力训练,由于改善选手的专项体能和耐乳酸能力,同时在前30个50米中,都可以加入划频与划幅的训练要求,有利于选手对划水效果的体验。
受运动级别水平的限制,这种持续性高负荷训练方式,对选手的自身运动能力要求很高,只适用于高级别专业选手进行训练。
对于普通的青少年级别的选手,可以根据自身的训练能力,通过延长包干时间与降低目标时间来做训练计划方案。
当我们的游泳训练,在有效控制包干时间的基础上,还能够将目标时间做精准设定,那么我们的训练质量将有新的跃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