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2025年春季游泳锦标赛第2晚的决赛,男子400米自由泳的决赛尤为引人注目,这是一场展示运动信念与理想坚持的比赛,很多泳迷期待的不仅仅是冠军的归属,更期待的是优秀老队员的精神力量转化。
在观看这场精彩比赛的过程中,作为职业游泳人的一份子,通过运动队训练管理的视角,发现更多涉及基础游泳训练的核心特点。“当一支专业游泳队,储备足够多的中长距离选手时,她的整体训练架构将愈发强大”。

浙江寿仙谷代表队,在今晚的男子400米自由泳决赛中,有3名选手参赛,1991年出生的孙杨(奥运冠军)、2003年出生的徐一舟、2010年出生的谢以忱。浙江游泳队的3名选手分获2、4、5排名,成绩差距仅在3秒以内,通过整体成绩的表现,侧面反映出有氧训练能力的厚度。
如果再做细化分析,通过对3位选手的最后50米分段游速记录。我们发现总排名第5位的2010年出生的谢以忱以27.19冲刺游速,排在全体选手第一名。这也说明,这位选手的混氧能力极强,暂时受限于年龄偏小、速度力量不成熟的影响。假以时日,他年龄的优势将转化为更强悍运动能力。
重点的留在后面做总结!让我们回到今天上午的女子800米自由泳决赛。

在女子800米自由泳前8名的选手中,浙江寿仙谷代表队,继续以3人的覆盖力度,分别收获第2、4、7的排名。
有意思的是,这个项目年龄最大的存在1999年出生的柳雅欣,还是归属浙江游泳队,在她后面的是2009年出生的毛奕菡和2010年出生的严窕珊,在中长距离自由泳项目上,很多游泳队都会采用以老带新的训练策略。
在浙江游泳队,高水平的优秀老队员,还能够长时间坚持在有氧训练项目上,为后续梯队的小队员撑起一片天空,实为难能可贵。

通过上面的两个比赛案例,我们看到强大的浙江游泳背后的硬实力,有氧训练的能力红线,一直作为这支队伍的精神存在。
在提倡科学训练的当下,我们经常会将训练的注意力,关注在技术动作与专项训练的搭配上,对于精细环节的操控运用,适用于具有多年训练基础的高级别选手。
但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游泳选手,良好的训练习惯之一,就是坚持做好有氧训练能力储备,提升最大摄氧量能力,可以提升他们的发展高度,有利于走得更远、更持久。

一直以来,在有氧基础训练这个环节,浙江游泳队做得非常好,强大的有氧基础训练体系,为各种泳姿项目源源不断的输送优质人才,确保了优势项目基础人才的储备厚度,他们的成功有目共睹!
夯实基础能力训练,本就是一个苦差事,甚至会找来些许不理解,科学训练不是“轻松、开心、游得少”,它更包含“严谨、科学、高效、坚持”。

我们知道,在中华大地的每一块区域,都拥有天赋型游泳选手,对于这些游泳选手而言,他们的努力与收获,有时候会让我们很多普通人看不懂。
作为普通型选手,在注重科学训练同时,一定要配上更多的基础训练核心要素,补齐自身短板,方能与那些天赋型选手抗衡。